第三百零六章 月中冲产量!
0颗?”余华闻言,若有所思,沉吟一番,给出了心理估算的产量数据。
手榴弹和手榴弹壳体可不是一回事,余华还是很好奇如今柳树沟兵工厂的手榴弹日产量,按照规模的话,一千颗左右差不多。
“猜的八九不离十,昨晚总共生产1165颗手榴弹,这是目前军工局最高的手榴弹单日产量,是昨天单日产量的38倍。”
陈康轻声感叹道:“之前规划每天生产一万颗手榴弹的目标,可没想到单日产量这么快就到千级,已经赶上当年苏区总兵工厂的水平。”
规划一万和实际一千,两种概念的影响截然不同。
昨天手榴弹单日产量30颗,徘徊于两位数,而今天1165颗,直接突破千级,飙升到四位数。
说真的,陈康现在都觉得有些虚幻,感觉这个产量数据不真实,纵观以往,唯有鼎盛时期的苏区总兵工厂能达到这个水平。
可问题是苏区总兵工厂唯有极少数时间,手榴弹单日产量突破一千,大部分时间每天能造个几百枚黑火药手榴弹,就达到高产水准。
“这说明您的工作非常有成效,我记得您以前不是主管部队的吗?怎么会调来担任军工局长。”余华笑了笑,好奇道。
对于旅长担任军工局长,余华一直处于好奇心理。
莫得办法,按照他对旅长的了解来说,这个时间节点旅长还在抗大学习,到了八月份立马接收改编成为八路军,直接走马上任,去386旅担任指挥官。
现如今,陈康却是军工局负责人。
世界真奇妙。
“你问我,我问谁?之前我对军工生产是一点不懂,每天晚上硬生生一点一点学。”陈康无奈摇头,目光看向余华:“不过,有件事倒是可以告诉你,我应该很快就要卸任去部队,而继任者是李强。”
“李强?”余华停了下来,面露疑惑之色。
“你对他可能不了解,李强原名曾培洪,他为组织研发过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,曾任特科交通科科长,在无线电领域有非常高的天赋,也是一名优秀天才。”
看着余华脸上的疑惑,陈康笑了笑,简单介绍关于李强的机密信息:“前不久他去苏联学习,还发表了一篇《发信菱形天线》的论文,据说这篇论文反响非常大,震撼了苏联通信学术界,为人方面,他的性格友善,很好相处,就是我和他没有共同话题,以前相处的时候,这家伙总觉得我问的问题特别简单,搞得我像白痴一样。”
曾培洪!
卧槽,红军的哆啦a梦!
余华听到李强的别